拉羅馬那熱食計畫 社區送餐薪火傳承
幸福 是一種情感的昇華,能給愛 付出的人 最有福。多明尼加 本來華人就少,而華人慈濟志工 人數就更少了,好在善的種子播下 已經生根萌芽 還開枝散葉。兩位當地人賈西亞和內維塔,共同為家鄉付出。賈西亞,是慈濟在多明尼加第一位受證的本土志工,帶動了好夥伴、大廚內維塔,兩人多年來鼎力承擔銀髮長者的熱食供餐,也號召年輕人 投入行善 志工 內維塔:「我會留下一顆,其中一顆太大了 (對啊 滿大的),我們星期三煮5顆,星期四煮3顆。」 慈濟志工 賈西亞:「開始參與熱食計畫的時候,我們沒有經費 全由慈濟基金會支出,而我們樂於付出 幫忙煮熱食 ,發送給需要的人 這樣很足夠了。」 2015年,慈濟志工賈西亞,在拉羅馬那社區發起熱食計畫,秉持為弱勢設想的一分心念。 慈濟志工 賈西亞:「這些人通常都是獨居,有時候 他們是收到食物,但是時間不一定 有可能是晚上, 所以中午就會餓肚子,就是這樣的情況, 讓我開始做熱食送餐。」 志工 內維塔:「最一開始我就是幫忙洗碗 ,後來 他們發現我很會料理,就請我擔任大廚 ,從那時候起 就由我負責煮飯 。」 靠著內維塔的好手藝,還有幾位媽媽分工合作,熱食計畫名聲漸漸在社區傳開。 志工 多妮雅:「午安 我們來晚了。」 照顧人數從個位數持續增長到現在有80人。發放也從兩周一次,改為一周兩次。 長者:「便當很好吃,非常好吃。」 慈濟志工 賈西亞:「(先前)有部分的居民會說,我是信仰基督教而不接受援助,我們會跟他們解釋慈濟是不分宗教的,如果你需要幫忙 慈濟也可以付出, 我們就會幫你 。」 當愛成了唯一信仰,用心力行,試圖跨越宗教隔閡的高牆。 慈濟志工 朱慈瑤:「內維塔是很虔誠的基督教徒,一開始她會有點排斥,慢慢地 她看到我們怎麼做,阿根廷的中南美洲其他國家,我們那些志工都是在做慈濟的事情,所以 她也是因為這樣,從開始灰衣 到現在的培訓,甚至她到年底要受證。」 志工 內維塔:「雖然我沒有什麼資源,但是我有時間,我和有資源的人合作, 就可以幫助很多人。」 慈濟在多明尼加的慈善足跡,走過25年,如今,留下足跡的,從華人交棒本土志工。 慈濟志工 朱慈瑤:「畢竟我們是華人,你華人在說慈濟多好,華人在說什麼,他們就覺得你就是自己在說自己好,但是透過他們,看到了慈濟的善 慈濟的美,上人在說什麼的時候,他們能夠更說服當地人。」 從熱食計畫,到老人院關懷、為海地移民發放糧食包。這分號召力,吸引不少年輕人加入,尤其,新冠疫情後,更能獨當一面。 志工 卡蘿蕾:「以前的我 常常會說沒時間,因為我要念書,但是 進入慈濟之後, 我學會規畫時間,這樣不僅能幫助自己,也能去服務社會,就算只是傾聽 我也能幫助到人 。」 賈西亞曾經說過,我不是很有錢,但我有能力為他人付出,也許,這才是真正的心靈富有。慈濟在多明尼加的慈善路,還很長遠,可能顛簸難行,看看他們臉上的笑容,就是持續向前的動力。 呂思萱 張略家 多明尼加報導
早婚婦女重返校園 圓夢之路以身示教
加勒比海島國多明尼加,15到19歲的青少女,懷孕生子的比率9%,比起整個拉丁美洲地區還要高,等於有將近1成的國高中女孩,因懷孕被迫輟學。慈濟10多年來,專門為這些失學少女,開辦夜間以及假日上課的成人班,搭起了一座便橋,通往曾經黯然失色的夢想。 拉斐艾琳娜:「(當年)要臨盆時,剛好碰上學校考試,但沒有人可以幫我向學校請假,生完第一胎後,就沒繼續念書了。」 這是拉斐艾琳娜,心中的遺憾,15歲那年偷嘗禁果,被迫輟學,接連生了三個孩子。第一段婚姻,不幸以離婚收場,帶著三個女兒嫁給了第二任丈夫,肚子裡的新生命,是夫妻倆對未來的期待。 拉斐艾琳娜:「我沒有後悔,只是偶爾會有些疑惑,有那麼一點不想要,因為會影響到我的學業,但是我想,既然上帝把他送給我了,我就接受他。」 接受了上天安排,但她想,不能讓孩子重蹈覆轍,靠著先生每個月一萬多台幣的收入,養活一家六口,說實話,孩子能不能上學,都是問題。 拉斐艾琳娜的女兒:「(未來想要當)律師、老師,我想要念書。」 志工 阿德麗娜:「社區失學的情況很明顯持續增加,很多人想要復學,但因為經濟能力不足,所以沒有辦法。」 少女失學的情形,在多明尼加見怪不怪,深入探究,貧困與外婚懷孕是主因。世界銀行統計,多明尼加青少年生育率,達到千分之九十三,遠高於全球平均值。 衛生部性平專案負責人 雅內:「以前法律允許20-30歲的成年人,可以跟12歲、13歲的女孩結婚,現在不一樣了,法律雖然有進行調整,但是力道還不夠。」 近年來,多明尼加政府試圖將墮胎合法化。少女遭強暴懷孕、胎兒畸形,甚至危及母親生命,女孩都能自己做決定。然而,教義當前,闖關失敗,女孩的求學路依舊崎嶇不平。 慈濟志工 馬西亞:「我們還需要繼續努力,幫助這些少女,讓他們不再因為外在因素,犧牲就學的權利,可以繼續接受高等教育。」 2010年,拉羅馬那慈濟學校,專為社會人士,開辦成人班。幕後推手是慈濟志工馬西亞。當年,被學校聘請為助理秘書,同時進修,完成大學學業,如今,在教育部服務,馬西亞說,唯有如此,才能真正做出改變。 慈濟志工 馬西亞:「學生進到學校受教育,學到技能後,開始對未來會有期待,實際上,我們是推著他們往前走,讓他們有機會可以繼續念到大學,再回頭繼續幫助課業落後的人。」 拉羅馬那慈濟學校成人班學生 菲奧爾:「我剛進學校的時候,還不知道能不能畢業,只是想說試試看,這也能培養我的成就感。」 菲奧爾也許是最好的見證,年近半百的他,重返校園。以前是教導孩子,如今,能與他們共學念書,今年八月,順利從成人班畢業。 拉羅馬那慈濟學校成人班學生 菲奧爾:「我後來有更長遠的目標,學校也很鼓勵我們,讓人有想要繼續念書的動力,雖然過程中,我曾經懷疑要不要繼續念下去,但在畢業典禮過後,我覺得這一切都是值得的。」 在多明尼加女權低落,甚至不被尊重,教育給了一個追夢的機會,讓他們有勇氣編織夢想,找回人生主導權。 呂思萱 張略家 多明尼加報導
拉羅馬那慈濟小學 翻轉貧窮走出垃圾山
帶您看見教育帶來的改變,1998年,喬治颶風重創中南美洲,慈濟展開援助,這分關懷一直都在,在多明尼加的拉羅馬那,還興建慈濟中小學,翻轉原本住在垃圾山居民的宿命。二十多年來,這所學校變成當地的明星學校,許多人都想要自己的子弟,到這裡受教育,而且,當時第一屆的學生,目前也回到學校任教,成為靠教育脫貧的最佳見證。 拉羅馬那慈濟小學老師 卡琳娜:「我當學生的時候,慈濟教我怎麼愛人, 怎麼團結互助,現在我也同樣用愛的教育, 教我的學生要互相幫助,教他們要愛護環境,這些是慈濟教育的根本 。」 33歲的卡琳娜是拉羅馬那慈濟小學第一屆學生。2011年,回到學校當代課老師,兩年前,拿到正式教師執照。 拉羅馬那慈濟小學老師 卡琳娜:「當我被分配到慈濟學校時,那時候想說 哇 我回家了,這是一個最理想的地方,我在這所學校當過學生,也當過代課老師。」 卡琳娜說,自己與慈濟有著緊密連結,學校陪伴他成長,也見證社區轉變。1998年的拉羅馬那,遭喬治颶風重創,慈濟志工一腳踏進,這座沒水、沒電的垃圾山社區。 慈濟志工 蔡慈力:「這個社區,早期叫做垃圾山區的地方,他們是完全沒有學校,小朋友要去上課的話,必須要走6公里的路 再去搭車,那你想 從這種小小5歲 6歲的小朋友,他們沒有辦法。」 慈濟志工 姚慈淵:「看了都覺得說,如果這邊能夠建個學校,把教育扎根下去,未來的話 對不對,才可以讓他們自己發芽起來。」 2000年,慈濟小學拔地而起,從原先的六間教室、300位學生名額,開放報名後,人數暴增到五百多位。慈濟再加蓋了八間教室,2001年9月完工。 慈濟志工 蔡慈力:「我們從一年級開始招生,兩班一年級的學生,這兩班一年級的學生,從6歲到16歲都有,所以你就知道說,他們失學的孩子有多少 。」 讓失學的孩子有歸屬,慈濟志工定期關懷,漸漸做出口碑,2010年,因應社會型態,增設成人夜間部,學校的出現,讓孩子們有逐夢的勇氣。 葛蕾琳:「我最喜歡的科目就是英文,希望以後能學以致用,像是空服員和律師 ,都能用英文跟不同國家的人溝通 。」 要完成夢想,有多麼不容易?多明尼加將近23%的人口,生活在貧窮線以下,儘管,12年義務教育,學費全由政府買單。對一般家庭來說,光是添購文具和制服費用,都是壓力。 葛蕾琳的媽媽 蘇里:「慈濟學校有發送制服,如果是普通國立學校 要自己花錢買,儘管現在政府免費提供 但以前要買。」 所以,慈濟每到開學前,為孩子送上文具與書包。二十多年,從不間斷,校譽遠播,讓不少家長慕名而來。多明尼加教育部,在社區興建一座新校舍,預計今年將慈濟小學移到新校園,舊校舍改為慈濟中學。 慈濟志工 蔡慈力:「以這個學校的規模來講,它真的是很小兒科,可是因為這個學校,它改變了這個社區, 甚至家庭 還有個人的命運,有多少失學的孩子,他因為就讀了,他對他的將來 他的未來,他就有了希望。」 記者 呂思萱:「教育改變孩子的未來,是大家有目共睹的,可以看到學校外牆,已經漆上了慈濟人文,還有環保教育 甚至是竹筒歲月,去年市議會更將學校旁的這條路,命名為慈濟路,與其說是慈濟改變了社區,不如說是給居民力量,也如同這座社區(的名字),VILLA HERMOSA,是越活越美麗。」 呂思萱 張略家 朱慈瑤 多明尼加報導
美麗與哀愁~多明尼加環保行動
系列報導,同在加勒比,關注加勒比海島國,多明尼加,今年是慈濟在多明尼加25周年,第一集,帶您深入了解當地的環保生態,當地是著名的觀光度假勝地,從美國紐約搭飛機前往,飛行時間要4小時,新冠疫情之後,當地觀光產業再啟,但相對的也帶來許多垃圾,偏偏沒有焚化爐,排水系統也不夠,市區街道處處可見垃圾堆積如山。看到當地環保觀念不普及,於是慈濟志工決定帶動回收計畫,突破總總困難,現在終於看見成效。 一望無際的碧海藍天,綿延不絕的海岸線是多明尼加的迷人之處,也是許多歐美人士心中的度假天堂。 遊客 Gabriele :「天氣很棒、人很和善,氛圍感覺很不錯。」 遊客 Roberta :「他們非常地熱情,這些都會影響你的假期。」 海邊飯店、渡假村林立,多明尼加以觀光、旅遊聞名,觀光收入占全國GDP 12%,還帶動餐飲、住宿、娛樂發展,商機無限,人潮與錢潮共行的背後,造就環境汙染,是當地人必須承受的代價。 居民:「降雨量實在是太大了,水從四面八方流過來。」 2022年開始,強降雨的頻率越來越高。也許是淹怕了,居民在家門口做了擋水牆。但看再志工眼裏,這方法治標不治本,當地除了排水設施不足,亂丟垃圾的習慣,才是造成水患的關鍵。 慈濟志工 朱慈瑤:「那個時候這整個都是垃圾, 還有床墊還有車子掉在裡面的,其實裡面住得人, 它就是馬桶排下去就是大在這裡面,它汙染程度是非常非常地嚴重。」 環境問題能改善嗎?慈濟志工朱慈瑤決定展開一場回收大作戰。一個人的力量有限,好在婆婆媽媽們熱烈響應,阿德麗娜率先將自家空地,作為環保點。 志工 阿德麗娜:「當慈濟進來的時候,我就了解到,這是可以幫助人的機會,慈濟推動的資源回收,也是我以前很想要參加的項目。」 90坪大的空間,每天都有人上門做回收。久而久之,社區裡,人人都知道,芒果樹下的環保點。 志工 卡蘿蕾:「在場的小朋友們,有哪幾個是跟媽媽來幫忙,回收寶特瓶的,大家給這些小朋友掌聲鼓勵。」 記者 呂思萱:「慈濟在河邊區的環保行動,原先是幾個媽媽開始做,到現在是帶著孩子們一起,於是 慢慢大家都知道,在這裡有一個環保據點,是專門回收寶特瓶的,光是短短幾個星期,就堆出這一袋又一袋,比我人還要高的寶特瓶袋。」 只是,寶特瓶回收量不穩定,時多時少,誰來載走,又是大問題。志工幾經尋覓,好不容易找到廠商接手,有人願意出動吊車載運。還有廠商兩周一次,無償出卡車司機沿街收,並同以市價收購。 回收廠經理 維特:「很願意幫忙,當然是因為對環境有好處,不論從社區 國家角度都是,這個是幫助社區 幫助很多人的,所以當然要參與 。」 面對氣候變遷示警,大家慢慢有了共識,因為社區真的看見改變。 慈濟志工 朱慈瑤 與 小朋友:「小朋友你們喜歡回收嗎 對,為什麼要參加呢, 地球可以更乾淨一點, 。」 志工 阿德麗娜:「每次到颱風季時,一下大雨就會淹水,自從我們開始回收寶特瓶後,現在水溝不再堵塞,排水情況好轉了。」 環保這一刻,才剛揭開序幕,看在他們眼裡,是這一代的轉機,更是下一代翻轉暖化的契機。 呂思萱 張略家 多明尼加報導